记者在上线指导下登录注册后,收到的短信确认(图片来源:南方都市报)
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声明,没有发出接受存款的执照给“瑞士共同基金”。(图片来源:南方都市报)
“瑞士共同基金”网站页面 (图片来源:南方都市报)
作者:周炯 高文欢
●据称此地下基金登陆半年国内卷入者已逾17万
●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其注册资料漏洞百出,在海外遭封杀
●有关部门接报后怀疑其涉嫌非法集资与非法传销,已介入调查
“投资1000美元,保证平均收益300%,如果以利滚利,30个月后,1000美元将变成40万元人民币”。伴随着时下的基金热潮,这种近乎投资神话的诱人宣传正在网上通过网站广告、博客、QQ广泛传播。
这只名为“瑞士共同基金”(Swiss Mutual Fund,简称SMF)的境外私募基金,号称拥有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、摩根大通银行等豪华阵容的合作伙伴,打着“离岸基金、保本且每个月固定分红”的旗号,自去年6月登陆中国内地后,正以一种“锐不可当”之势,在广州、上海、北京等地大肆寻找客户。
诱人的回报,看上去实力雄厚的背景,夹杂着天花乱坠的宣传攻势,越来越多的基民被吸引其中。据一个准备发展记者为下线的该基金内部人士透露,国内投资者已逾17万,仅广州就有数千人之多。而各地进入SMF的资金已经达到上亿元。
连日来,记者深入调查发现,所谓的“瑞士共同基金”未获得我国民政部或者中国人民银行的备案登记;而且注册资料漏洞百出,自相矛盾;在国外也是声名狼藉,遭到封杀。
在我国,只有银行和上市公司有权公开募集资金,这种在网站上私自进行资金募集绝对是非法融资。
昨天上午,本报记者已将调查资料全部转交银监会和证监会等国家有关部门。有关部门怀疑其涉嫌非法集资与非法传销,已介入调查。某投资界资深人士认为,瑞士共同基金极可能是借基金之名,行传销诈骗之实,就此提醒广大投资者:切勿上当受骗。
■瑞士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声明
2006年9月,瑞士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声明:瑞士共同基金没在瑞士注册。该投资基金与瑞士完全没有关系,而且由于有关活动不在瑞士境内进行,因此不受瑞士银行法令约束。
■名词解释
私募基金
又可以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,与公募基金相比,两者首先在于募集方式不同,公募基金的募集公开,而私募基金是通过非公开方式;公募基金面向不确定的广大公众,而私募基金只对少数特定的投资者;公募基金对信息披露有非常严格的要求,而私募基金的要求则低得多。
在国际金融市场上,著名的“量子基金”、“老虎基金”,就是国外最典型的私募基金。
在我国,人们常说的“私募基金”其实就是”地下基金”,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,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,没有合法的定位。据统计,我国目前有将近上千亿元的私募基金。
“创富神话”网上传播
在广州某IT公司工作的张先生,去年12月开始接触“瑞士共同基金”。张先生回忆:“不知道怎么回事,有一天一个人加到我们同学的qq群里,向我们推荐这种投资模式”,但很快,这位不速之客就被管理员踢了出去。令张先生意外的是,过了不久,自己竟然在电子邮箱里发现了3封基金说明的邮件。据称该基金由瑞士银行主持经营,是全球最大的基金项目,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。基金说明中提到,投资者的基础投资额度仅为8000元人民币,每15天返还一次利润,回报率至少是300%,如果将投资及利润滚动投入这个基金,30个月的投资周期结束后,将收获40万元人民币。